痘痘用什么药?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多发于青春期,主要累及面部,伴有红斑、色素沉着和瘢痕。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主要与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、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质化、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、炎症和免疫反应四个方面有关。由于痤疮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,根据皮损性质分为3度4级,即:轻度(级):仅痤疮;中度(级):炎性丘疹;中重度(级):出现脓疱;重度(级):结节和囊肿。医生根据患者的等级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有类视黄醇、过氧化苯甲酰、抗菌药物、抗雄激素、糖皮质激素等,物理治疗和化学治疗也很多,包括光动力治疗、红蓝光治疗、激光和光子治疗、化学剥脱治疗等。市场上治疗痤疮的方法多种多样,有的疗效不确定,缺乏循证医学证据,有的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。因此,逸仙药师结合临床指南整理用药注意事项,供读者参考。1.外用类视黄醇的作用机制: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,溶解微痤疮和痤疮,抗炎,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的色素沉着和痤疮疤痕。阿达帕林耐受性良好,通常用作一线药物。代表药物:维甲酸、他扎罗汀和阿达帕林。适用范围:轻度痤疮单一一线用药;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;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;注意事项:睡前清洗痘痘患处,干燥后将药物涂于患处。如果皮损加重,可采取降低初始浓度、小规模试验、减少使用次数等措施。不良反应:局部可出现红斑、脱屑等轻度皮肤刺激,伴有紧绷感、烧灼感,可随时间推移逐渐耐受。如果刺激严重,建议停药。这些药物有光降解现象,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。避免日晒或涂抹防晒药物。孕妇慎用外用维甲酸和阿达帕林,孕妇慎用他扎罗汀。2.口服类视黄醇的作用机制: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,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质化,改善毛囊厌氧环境,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,抗炎,防止瘢痕形成等。它是唯一针对痤疮四个关键病理生理环节的口服药物。异鼠李酸是国内外首选的口服维甲酸类药物。代表药物:异维a酸和维胺酯。适用范围: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一线治疗药物;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中重度痤疮的替代治疗;有疤痕或疤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应尽早使用;对经常复发的痤疮其他治疗无效;皮脂溢严重的痤疮;轻中度痤疮,但患者需要快速疗效;痤疮变异体,如暴发性痤疮、聚合性痤疮等,可在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使用。注意:所有这些药物都应与脂肪餐一起服用,以增加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。疗程通常不少于16周,一般3 ~ 4周见效。不良反应: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黏膜干燥,建议配合皮肤屏障修复剂使用。青春期前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、骨质增生、骨质疏松等。所以12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用它。这些药物具有致畸作用,育龄妇女必须在治疗前一个月、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三个月严格避免避孕。异维a酸可能引起精神障碍,对有明显抑郁症状或抑郁的患者应慎用。异维a酸可能与良性颅内压增高有关,其与四环素类药物合用可能增加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异维a酸可能与血脂异常有关,包括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,应定期监测。针对国外使用异维a酸后出现多形红斑等严重皮肤损害的报道,建议患者在出现严重皮肤损害时及时到医院就诊。3.过氧化苯甲酰的作用机理:释放新的生态氧和苯甲酸,杀灭痤疮丙酸杆菌,抗炎,微溶痤疮。该药物可单独使用,也可与外用类视黄醇或外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。适用范围:炎症性痤疮首选外用药物。注意:为避免轻度刺激,建议从低浓度开始,小范围尝试。药物对衣服或头发有氧化漂白作用,应尽量避免接触。不良反应: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斑、干燥、表皮脱落,这些都是自限性的。过氧化苯甲酰释放的氧自由基可导致全反式维甲酸失活,建议两者在不同时期外用。四.外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:抗痤疮丙酸杆菌,代表性抗炎药物:红霉素、林可霉素、克林霉素、氯霉素、甲硝唑、夫西地酸等。适用范围:丘疹、脓疱等浅表炎性痤疮。注意:由于外用抗菌药物易诱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,不建议单独使用或长期使用。建议与过氧化苯甲酰、外用类视黄醇或其他药物联合使用。不良反应:刺激反应少,常见的皮肤刺激症状有红斑、干燥、灼痛等,而腹泻或伪膜性结肠炎等全身性不良反应少见。外用抗菌药物为妊娠用乙类药物,已被证明无致畸作用,可在妊娠期安全使用。5.口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: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。多西环素、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为首选,有不耐受或禁忌症的患者应考虑红霉素、罗红霉素、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。代表药物:多西环素、米诺环素、红霉素、罗红霉素、阿奇霉素适用范围: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,中度痤疮外治效果差的替代治疗方法;有严重炎症反应的重度痤疮患者,可先口服抗生素,再依次口服类视黄醇,或在口服类视黄醇疗效不明显时,可改用口服抗生素;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等痤疮变异的早期治疗;使用注意:口服抗菌药物应保证足够的疗程,避免间断使用,但建议不超过8周;配合外用维a酸或过氧化苯甲酰可有效提高疗效,降低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。不良反应:四环素类药物有多种类型的不良反应,但相对少见,如阴道念珠菌病、消化道不适、光敏反应、色素沉着及易感女性良性颅内压增高等。联合口服类视黄醇可能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高压。四环素类药物不适合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,可考虑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替代。米诺环素可引起前庭受累(如头晕、眩晕)、罕见狼疮样综合征和良性颅内高压(如头痛等)。),应该及时制止。不及物动词抗雄激素药物的作用机制:抑制雄激素前体的产生,作用于皮肤中的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,降低或拮抗雄激素活性的作用,从而减少皮脂腺对脂质的分泌,改善痤疮。这些药物主要适用于女性痤疮患者。代表药物:雌激素、孕激素、螺内酯、二甲双胍适用范围:高雄激素表达的痤疮;青春期后的女性痤疮;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;(4)对口服抗生素甚至口服维甲酸治疗反应差或停药后迅速复发的患者;注意:适用于女性痤疮患者,尤其是多囊卵巢综合征、肥胖、多毛、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、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患者。不良反应月经第一天吃药有利于降低子宫出血的风险。含有屈螺酮的药物可以降低体重增加的风险。服药期间注意防晒,减少黄褐斑的发生。螺内酯的不良反应一般呈剂量依赖性,包括高钾血症、月经不调、胃肠道反应、嗜睡、头晕头痛等。注意监测患者服药后第一个月内血钾水平。螺内酯有致畸作用,孕妇禁用。七.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:小剂量抑制肾源性雄激素分泌,大剂量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。适用范围:重度炎症性痤疮的早期治疗。注:主要用于暴发性痤疮、聚集性痤疮、炎症反应严重的重度痤疮。疗程不超过4周,一般口服异维a酸治疗。8.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皮肤损伤程度和不同证型进行治疗。若为肺经风热证,宜以疏风宣肺、清热散结治之。这样的中成药就像栀子金花丸;若属脾胃湿热证,宜清热利湿,如益清胶囊、防风童生丸治便秘,沈凌白术丸治便溏;若为痰瘀互结,则宜采用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,如丹参酮胶囊、当归苦参丸等。若为冲任失调证,宜从调和冲任、理气活血入手,如逍遥丸、白质地黄丸等。痘痘,如何选择药物?对于轻度痤疮,可单独使用外用维生素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凝胶。对于中度痤疮,应考虑联合用药。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,如外用维生素A酸药物过氧化苯甲酰/-外用抗生素或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,在应用外用药物时应注意小规模试验,可减少刺激反应。如果刺激反应严重,建议停药。对于中重度痤疮,单纯使用外用药物是不够的。通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,因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覆盖痤疮发病机制中的更多环节,在治疗中产生协同作用。口服抗生素局部维a酸/-过氧化苯甲酰/-局部抗生素或口服异维a酸可考虑用于治疗。重度痤疮可考虑口服维a酸/-过氧化苯甲酰/外用抗生素,或先口服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/外用抗生素,再口服异维a酸;或口服抗生素、外用维甲酸/-过氧化苯甲酰和口服糖皮质激素。注意,以上介绍的药物多为处方药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不要擅自购买药品使用。另外,痤疮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为了缓解和预防痤疮的复发,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3-12个月的维持治疗。外用维甲酸是维持治疗痤疮的一线药物,也可与过氧化苯甲酰或低浓度果酸或功能性护肤品合用。女性可以选择口服抗雄激素药物进行维持治疗。痤疮的推荐治疗方法见表1。表1痤疮推荐治疗方案:轻度(级)、中度(级)、中度(级)、重度(级)一线选用外用维甲酸、外用维甲酸、过氧化苯甲酰、口服抗菌药、外用维甲酸、过氧化苯甲酰、外用抗菌药。炎症反应强烈的患者可先服用口服抗菌药物过氧化苯甲酰/外用抗菌药物,二线口服异维a酸:过氧化苯甲酰、壬二酸、果酸、中药口服抗菌外用维a酸/-过氧化苯甲酰/-外用抗生素、壬二酸、红蓝光、水杨酸或复合酸、中药口服异维a酸、红蓝光、光动力疗法、激光疗法、水杨酸或复合酸、中药口服抗菌外用维a酸/-过氧化苯甲酰、光动力疗法、 糖皮质激素百特净(可与口服异维a酸联合用于痤疮聚合早期)、中药女性患者口服抗雄激素类药物、维持治疗的口服抗雄激素类药物、维a酸/-过氧化苯甲酰物理化学治疗百特净。 除了药物治疗,物理和化学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,如光动力治疗可以抑制皮脂分泌,杀死痤疮丙酸杆菌,调节免疫,改善皮脂腺导管角化,预防或减少痤疮,单独蓝光照射可以杀死痤疮丙酸杆菌,抗炎症,而单独红光照射可以修复百特网状组织。近红外波长激光可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;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有利于痤疮后期红痕的消退。化学去角质是指减少角质细胞的粘附,加速表皮细胞的脱落和更新,刺激真皮胶原蛋白的合成和组织修复,减少炎症。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